文/姜雪芬
編輯/范婷婷
王姐店鋪里的手工棉襖,沒少被人說“丑”。人們吐槽店鋪裝修“不夠花里胡哨”,寶貝圖“太丑了”,總是透著濃濃的土氣。常常有人為她的網(wǎng)店生意擔憂:“這哪里比得上那些精心裝修的時尚手工店,人家爆款多,賺錢自然也多?!?/span>
王姐哈哈大笑:“又土又丑怎么了,舒服最重要。我要的就是這種風格,這門生意從來不怕別人說丑。”說話間,她展示起剛做完的一款老年人棉衣棉褲,自豪介紹道:“高腰深檔,加厚加肥,是量身定做的。還可以做開襠褲呢?!?/span>
8年前,她發(fā)現(xiàn)了老年人冬日著裝的“隱秘需求”,自此踏入老年人服裝行業(yè),手工制作老人穿的棉衣棉褲。這些年,她在網(wǎng)上賣出了幾萬條棉衣棉褲,幫數(shù)萬人熬過了一個又一個寒冬。
別人眼里的“丑”棉衣,卻是她和買家眼里的“過冬神器”。店里有粉絲年年回購,甚至加錢讓她趕制訂單。可她不為所動,甚至每年都要拒掉大量訂單,固執(zhí)地按照下單順序一件一件地制作。
她說:“這樣的手工生意,一針一線、一步一個腳印地做,讓人心里踏實?!?/span>
挖掘隱秘的需求
創(chuàng)業(yè)之初,王姐做的是嬰兒服裝生意,賣手鉤的嬰兒鞋、衣服、帽子。她回憶那是一份做得“亂七八糟”的生意:嬰兒服裝不好賣,而且售后問題頻發(fā)。當時她也不會經(jīng)營網(wǎng)店,一年過去,銷量嚴重低于預期。
彼時丈夫剛因意外去世,兒子在讀書,女兒只有幾周大。作為單親媽媽,她迫切需要找到一條維持生計的道路。嬰兒服裝不好做,年輕人的時尚生意也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她覺得都不適合自己。
不過她觀察到,一到冬天,總有老人念叨“買不到合適的棉衣”,她甚至看到有老人將一件手工縫制的棉襖穿了好幾年,壞了都舍不得扔,說“只有這件穿著舒服”。想到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老人的穿衣訴求卻常常被忽略,她便盯上了這個隱秘的市場。
她采購了一批棉花、老粗布,一邊開著嬰兒手工坊,一邊在網(wǎng)上發(fā)布老人棉衣棉褲定制服務,根據(jù)買家要求的尺寸,一個人進行裁剪、縫制、發(fā)貨。
其實對于手工棉衣生意,最初她心里也是沒底的。論服裝款式,她不擅長那些精巧的裝飾;談到視覺呈現(xiàn)效果,她既不會修圖也不會寫煽情的文案。并且,在網(wǎng)上買一件羽絨服非常方便,手工縫制的棉衣卻耗時長,通常需要3—7天。她不確定人們有沒有耐心等一件手工現(xiàn)做的冬衣,也擔心過店鋪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能否活下來。
直到一連發(fā)出去十多件棉衣,收到了買家的一致好評,王姐才松了口氣。她發(fā)現(xiàn),對于購買棉衣的買家來說,他們不在乎外觀好不好看,更關注的是穿著是否輕便暖和,面料是否柔軟親膚。她覺得靠這門生意養(yǎng)活自己和孩子不是問題。
訂單多了,自己忙不過來,她招來村里手工活好的幾位阿姨,將嬰兒手工坊改成了手工棉衣坊,一邊在網(wǎng)上接單,一邊和阿姨們一起制作老人棉衣。
幫數(shù)萬人老人過冬
王姐的手工棉衣作坊,面積有100多平方米,最多的時候有10個女工在里面忙活。屋內棉衣的板子不多,無法所有人一齊開工,常常得等一個人用完板子,另一個人才能繼續(xù)趕制衣服。場地受限、人員受限,遇到訂單尺寸標注不明的,裁剪前王姐還會給買家打過去電話仔細確認,“總是顧不上接新單”。
手工活是 “笨”生意,接一單賣一單。店鋪的產(chǎn)能有限,以前每天接到100個以內的訂單,通常3天可以趕制出來,超過100個訂單,只能7天內發(fā)貨;現(xiàn)在,訂單數(shù)量超過100個,王姐就停止接新單了。她解釋:“倒不是不想賺錢,也不是不負責任,而是實在忙不過來了?!?/span>
為了不影響老人們穿新棉衣,她年年都要拒掉大量訂單,讓他們去其他店定做。
然而這樣“拒絕”的態(tài)度,卻讓店里有了不少死忠粉。買家們交流心得,說很多商家標注的是“手工縫制”,實際上是半機械化裁剪,家里老人說雖然穿著合適,但不完全貼身。要想買到一件稱心的棉衣,越來越難。在王姐店里,他們買給長輩的棉衣總被夸贊“新棉衣保暖”,所以每年都要回購。
冬天是銷售棉衣的旺季,為了“插隊”購買到新棉衣,粉絲甚至給王姐打來幾百元的手工費,希望“優(yōu)先制作”。但王姐全然不顧,依然按照下單的順序,按部就班地制作,她說“圖個心安”。
這些年來,購買王姐家手工棉衣的主要有三類人:老人、病人、喜歡老式棉衣的戶外工作者。老人衣服得貼身,棉花含量要適中;病人喜歡柔軟材質,王姐將老粗布改成了軟棉布;年輕的老式棉衣愛好者同樣看中舒服,袖口、胳肢窩都不能做得擰巴。她堅持手工裁剪,要縫制耐穿的棉衣,認為沒有耐心,只圖數(shù)量,是做不好長久生意的。
8年過去了,王姐店鋪里的棉衣依然“又土又丑”,她依然不懂運營門道,經(jīng)常不回復買家咨詢,也記不清自己到底賣出去多少衣服,只是估計“一個冬天大概能賣出3000多件棉衣”。
粗略估算,8年來,她的手工坊大約賣出了3萬多件棉衣。
不能為了丑而丑
不過王姐也不是一味守舊,更不是為了丑而丑,而是一切從消費者的需求出發(fā)。
她發(fā)現(xiàn),這兩年做開檔護理棉褲的訂單特別多。生病的老人多,對棉褲有特別的需求,全國各地鋪天蓋地的訂單砸過來了。雖然手工坊走的是原生態(tài)風格,但是遇到有特殊需求的訂單,她還是會在裁剪、縫制時,在外層多加一層護理棉,看上去與正常棉衣一樣。
這幾年老年人也越來越愛時髦了。有人寄來絲綢的面料,讓王姐加工制作時尚棉衣,加工費一件多給200元。最近,王姐也緊跟潮流,研究起了時尚棉裙、棉袍,還進了一批花色偏時尚的布料,“既有土土的,也有花哨的,但舒服都是不會變的”。
現(xiàn)在純手工棉衣作坊越來越少了。眼下年關臨近,手工作坊迎來了銷售旺季。很多身在外地的年輕人下單,趕在年前給父母、爺爺奶奶定做新衣,表示“即便家里已經(jīng)有棉衣了,但新年新氣象,希望老人年年有新衣穿”。
連著兩個月,王姐和女工們白天裁剪、縫制棉衣,晚上打包、發(fā)貨,一天下來忙得團團轉,根本無暇打理店鋪,于是在店鋪后臺設置了自動回復。老顧客們也習慣了她的脾氣,佛系下單,耐心等待,說“就算今年排不上號,明年早點下單繼續(xù)買”。
目前工作坊里的女工平均年齡超過50歲,年紀最大的阿姨已經(jīng)67歲了。女工們都是附近的村民,做工自由,憑借著老手藝,每月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在家門口實現(xiàn)靈活就業(yè)。
平常,一個女工一天能做兩三件衣服。遇到有村子獻愛心,給老人送棉褲,大家加班趕制,一氣呵成,不到兩天就做完了全部93件衣服。
王姐也有煩惱。培養(yǎng)一個能做出精品棉衣的女工,需要一年多時間。年輕人不愛學老手藝,嫌累。對于未來這門生意能走多遠,她也不知道。
但一針一線間,這門生意改變了她的生活,也讓全國各地數(shù)萬位老年人實現(xiàn)了“穿衣自由”。一想到這些年,有好幾萬人穿著自家制作的手工棉衣,過了個舒心的冬天,她覺得這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好了,這篇文章的內容發(fā)貨聯(lián)盟就和大家分享到這里,如果大家網(wǎng)絡推廣引流創(chuàng)業(yè)感興趣,可以添加微信:80709525 備注:發(fā)貨聯(lián)盟引流學習; 我拉你進直播課程學習群,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實戰(zhàn)干貨的推廣引流技術課程免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