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微信與QQ的使用用戶有時是年齡上的差距,有時又是功能的不同,那么微信和QQ的用戶量級還是會有很多。本文從社交角度上展開了對兩者的思考,感興趣的童鞋一起來看看吧。
面對市場競爭,在產品經理群體里基本存在兩種觀念,一種是時刻關注同行業(yè)對手以及市場的動向,一但發(fā)生變化,那么自身的方案也會馬上調整與跟進,另一種是不過分關心對手的動態(tài)而注重自己理念與判斷的實現
所以什么是產品觀念中的論持久戰(zhàn)?如果只是簡單思考這兩種觀點似乎并沒有太大的差別,因為一個軟件最終都是要參與市場競爭,不可能游離于市場之外,但這兩者最大的區(qū)別在于主動與對手進行競爭還是注重自身建設之后產生的結果被動地、客觀地參與市場競爭,往往能有自身特色,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APP最終能取得勝利。
這也正是前文提到過“我之優(yōu)點可因我只努力而加強”的論點,這在毛澤東的戰(zhàn)爭思想中被形象的概括為“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如何清晰認識到產品里”我的優(yōu)勢“、“我的缺點”,而后不斷擴大優(yōu)勢應是值得我們仔細揣摩的地方。
微信與QQ取得的成功無疑是不斷發(fā)揚了自身的優(yōu)勢與特點而受到了更多的用戶的選擇,又同屬于騰訊又都是通訊市場的佼佼者,一直以來QQ與微信更喜歡那個是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微信成為國民級軟件,而QQ的成績雖不斷下滑但也能保持著上億級別的活躍,兩者的微妙關系以及用戶對其不同的評價背后可以有什么產品思考,本文將試著從一些社交角度對兩者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個人的觀點。
一、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不用QQ
“我留著早已經沒有人說話的班級群、游戲戰(zhàn)隊群,留著已經上鎖的QQ空間,不為某一天它能重新活躍,只為能留下一些青春的回憶”,大概是很多人的寫照,也是很多人閑置qq的原因所在。
即當你走出校園進入社會,因為工作而幾乎不玩游戲沒有時間討論興趣愛好的時候,就脫離了那個你花一段時間而建立起來的關系鏈,和同學天各一方,話題越來越少,時間也越來越少,當發(fā)表一個動態(tài)時,除了老朋友的幾句寒暄,可能獲得不了任何的社交回報。
而當你進入了一個新的陌生的社交環(huán)境,對于你來說,繼續(xù)向舊的朋友展示自己并不能在一個新環(huán)境中建立起一個人設,這也是我們?yōu)槭裁匆l(fā)布動態(tài)的問題,結合一些觀點,我認為,“我們發(fā)布動態(tài)背后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們希望通過它快速達到我們的一些目的”,為什么是快速呢,因為動態(tài)永遠面對的都是一群人,我們不用一個一個向每個人表達自己,為什么帶有目的呢,我認為所有動態(tài)都可以大概分為加強或扭轉自己的人設兩個大類。
原因是人是一個復雜的動物,我們每天都會有不同的心情和對自己的判斷,不同的環(huán)境變化讓我們在不同時間對于自己的理想狀態(tài)有不一樣的標準,所以我們自然會去選擇效率比較高的方式。
這時候我們的動作是主動去依附于新環(huán)境的社交環(huán)境的,而新的社交環(huán)境里的人他們過往的動作和我們是一樣的,這時候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去更準確把握一個需求,去發(fā)生更多人的“交集”的必要性了。
二、我所理解的張小龍的“少即是多”
記得張小龍在某一年的微信公開課說,很多人并沒有充分理解什么是少即是多,要試著講對這句話的理解,也是在繼續(xù)討論第一部分講的,為什么很多人從校園或是脫離青春后就開始逐漸擺脫QQ的問題,很多人給出比較直觀的理由就是中年人、親戚、領導都比較喜歡用微信,所以不得不更多使用微信,那么這個答案是否正確呢。
我的看法是沒有錯誤的,但可以有一些更深層的思考,遙想當年,微信并沒有大火時qq仍是每個人的第一選擇,因此要更多討論的是微信做了什么讓那部分所謂的“中老年人”開始放棄了qq,我認為可以展開以下幾個原因。
1. 互聯網分工的形成
在經濟學里的描述,隨著生產力的進步,社會的生產分工就會越來越詳細,互聯網也是一定遵從這個規(guī)律的,因為互聯網就是人類社會的信息化,我們當年會在qq空間偷菜,會通過各種日志了解各種新聞,了解星座,會在各種QQ群里和別人討論游戲攻略,和隊友進行組隊,收集背景頭像,分享影視資源等等。
而互聯網網民數量的增多以及科技的發(fā)展,開始不斷涌現出不同更專業(yè)的平臺開始替代分化了一些我們本來在qq上進行的活動,如更精彩的游戲,專業(yè)的新聞平臺,影視資源網站等,思考到這里我們大概可以有認知,就是當年的QQ并不只是簡單地承載了社交的作用,而是社交而產生的連結作用,讓互聯網資源并不發(fā)達的那時,網友們自發(fā)地組建起了大大小小的娛樂綜合社群。
但更專業(yè)的平臺讓很多人開始不用通過qq就可以獲得更加讓自己滿足的內容與情緒,人們對qq的依賴自然會有所降低,直接的體現就是各種群聊的逐漸落寞,所以有時候我們會比較疑惑,qq和微信在功能上并沒有差太多,而為什么微信可以勝出,其中一個原因就在qq一部分社交活動實質上并不是最簡單的社交活動,而是早期的其他綜合性平臺的雛形。
2. 社交目的的逐漸明確
沒有人能否認“附近的人”、“搖一搖”給微信帶來的巨大成功,但在現今的一些論調,這似乎成了一種帶有貶義的原因,即微信并沒有什么值得吹捧的地方,就是兩個yp功能吸引了一波流量。
如果不談這兩個功能人們用它做什么,只從這兩個功能最本質的需求出發(fā),就是可以快速連接到身邊的人或是有共同需求的人,人對距離自己近,利益相關事物的永遠會投入比較大的關注度,試想,如果這個論點不成立的話,為什么有時候一些精彩的國際局勢都不及身邊的小新聞更能讓你興奮不已。
前文提到過,qq里一部分網友其實是承擔了現今媒體或平臺的作用,而當這些作用被替代后,人們就會受各種互聯網資訊的影響開始加深對自我的認知與判斷,也就是從關注咨詢本身到關注資訊對自己所產生的影響的轉變,人們開始審視自己的社交關系鏈,評判什么樣的社交活動可以給自己帶來更大大的“利益”,發(fā)布一則動態(tài)會換來遠在天邊的網友的點贊互動相比于讓更多身邊的朋友加強對你的認識而增加與你在現實生活的交際,可能更多人會選擇后者。
簡潔是微信的一大特點,討論過這個話題后再去看什么是簡潔,實際上就是更加明確的需求下更明確的功能的體現,所以并不是簡潔吸引了用戶,而是用戶需要簡潔的功能。
3. 更小的社交壓力
越來越多人開始設置朋友圈三天可見甚至不發(fā)朋友圈給我們造成一種微信讓我們的社交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而不是減少了我們的社交壓力,但與qq對比,一條動態(tài)的評論與點贊所有人都可見實際上給我們造成的壓力更大。
對于不同的朋友,我們可能有不同的人設,對于不同的朋友群體需要發(fā)布不同的動態(tài)可能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所以為什么要做好友的篩選,原因不是展示不同的人設太麻煩,而是我們需要找到可以響應我們完美人設的好友,保證通訊列表里的好友對自己的認知差別降到最小。
在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微信與qq好友來源的區(qū)別,我認為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群聊,事實上,如果我們認識了身邊的好友,qq和微信都可以實現加一個聯系方式的目的,而群聊則不同,微信群聊的發(fā)起大都由身邊的朋友組成,而后朋友會拉自己的其他朋友進群,那么這個群組關系鏈的契合度是非常高的,而qq只要有一個群聊存在,其他用戶就可以通過搜索的辦法直接進群,當一個用戶帶著一定的目的進入一個qq群聊,如果需求得到滿足,他可能就會直接退群或是將群聊閑置。
因此,如果我們通過qq群聊認識了更多好友,我們和好友之間的連接點是非常少的,可能只會僅限于群聊中的話題,而微信群聊因為比較強的關系鏈讓用戶間的話題并沒有任何限制,可能因為身處共同的生活環(huán)境或是都是同一階層讓人與人之間有更多不一樣的話題,它第一強調的是“人”而不是“話題”,所以在qq群聊里我們之間的聊天僅限于群聊群名稱限定的話題,如果需要獲得其他話題就需要去別的群聊,而在微信上可能一個群聊的作用就可以代替qq好多個群聊的作用。
所以到底什么是“少即是多”?
我想將它形象地概括為原子彈爆炸的過程,一些質量并不是很高的原料,只要能讓一部分原子產生裂變,那么它就會無限裂變下去,從而爆發(fā)出巨大的能量。
所以我們不能去尋找用戶需求里的“并集”,而是需要不斷尋找“交集”,多去將用戶與需求抽象化而不是具象化,那么只要一小部分用戶的社交關系達到比較強的連接狀態(tài)的話,這些用戶后面自然就會將身邊更多的好友吸附到這個自己的關系鏈條中。
所以很多人會問你心目中一個好的軟件或功能的標準是什么,一個面試者可能會從各個角度來給出很多完美的回答,但我的觀點是,在這些完美的角度之前永遠有一條標準,就是一個產品經理做出的功能或軟件要足以讓自己感到嘆服和篤定,而不是為了一些機械化的kpi。
三、校園里的QQ與微信
前文不斷講述微信因何崛起,但我們不能忽略的是,如果拿qq和其他軟件對比,它依然是頂峰的玩家,上億級的活躍度依然受到很多用戶特別是年輕人的喜歡,因我本人目前仍處于大學校園之中,所以本部分將更多從年輕人的視角來對兩者進行比對。
1. 表白墻是一個學校最大的綜合性新聞平臺
雖它的名字叫表白墻但實際上我們可以在上面咨詢任何一切相關的資訊,比如想找到與自己一起拼單的同學、出售閑置的二手物品等,它的運營機制也很簡單,就是將其他人發(fā)給自己的消息進行截圖然后以圖片動態(tài)的形式發(fā)布到QQ空間,之后其他同學可能就會通過你留的聯系方式或是在評論區(qū)找到你。
偶爾可能會有一個比較八卦性的新聞在表白墻傳播,那么很快就能傳遍全校所有同學,而如果表白墻挪到微信上是遠遠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的,你無法看到更多同學的評論與態(tài)度,除非全校的同學都互相有好友關系,而qq的機制很容易就實現全校學生間的連接,它更像是一個校內的內容消費平臺。
2. 更純粹的QQ空間
校園里跟多年輕人相對于朋友圈更愿意使用qq空間的現象正印證了微信社交理念的成功,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判斷呢?
首先我們要大概認可微信的社交理念之一就是更親密更熟悉的關系鏈是更可以讓人實現社交目的的基礎,那么我們考察校園里的QQ關系鏈,它正是更親密熟悉的關系的表現,一個校園里的同學,身份相同,學歷相同,相處的環(huán)境高度相同,思想文化認知相同,作息學習規(guī)律高度相同,可能除了校園,很難在找到這樣的社交場景,在這樣特征高度相似的情況下,發(fā)布一個動態(tài),對內容發(fā)出收到的回報大小的擔憂將會小很多。
反而qq更開放的社交機制會讓用戶感到受到更多好友的關注,那么為什么說這種現象印證了微信的社交理念呢?最大的原因就在于社會工作生活與校園生活的不同,社會上因為種種原因我們的好友列表里會有領導、同事等形形色色的人,并且圈子會比校園里縮小很多,在表達情緒發(fā)表動態(tài)時受到的壓力會更大,而微信因為賬號的私密性只有線下與我們熟悉的人或是有緊密聯系的群聊的好友才能成為好友,因為對ID的保護,日常我們就會自然形成一種對好友的篩選來減少上述的社交壓力。
所以,可以說,校園里的qq空間正是熟人社交的比較理想的一個狀態(tài),而微信朋友圈則是更多人面臨的生活社交壓力下解決問題的較優(yōu)解,如果我們能認可這個結論的話,那么對于說微信讓更多人越來越不善于表達不愿意表達的觀點就不成立,真正讓我們越來越不愿意表達是繁重的工作與生活環(huán)境。
3. 疫情下的校園生活
因為疫情很多地方的大學校園實行了封校管理,在很多人以為這種生活將非??菰锏臅r候,各種形式的線下活動再次印證了在任何時候辦法總比困難多這個道理,廣場舞、操場蹦迪、演唱會、校園集市、夜跑、各種比賽讓人感慨到這才是真的大學生活,而不是整天在宿舍看劇或者游戲打排位,從社交的角度思考,為什么這些活動能受到歡迎而之前之前沒有出現太多現象呢?
我認為不能簡單地分析是因為疫情放大了這種需求,在認可這些娛樂活動與在宿舍打游戲看劇在學生們心中的評價并沒有差太多的前提下,我認為最本質的原因在于這種活動的“組織發(fā)起”工作困難比較大。
當下,這些活動要么是某個社團的同學進行前期組織或是一小部分同學自行發(fā)起后吸引了大部分同學但同時有一個前提原因就是封校管理讓更多人感到無聊而增高了這種活動可以組織起來的可能性,那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有更多的娛樂選擇方式呢,就代表著有參與這些活動需求的同學人數減少且他們之間可能并不認識,而一個人或是很少人面對一個需要花精力號召更多人參與,或是結果可能是很少人參與的活動的壓力就會大大增加。
那么在這個時候,更多人就會放棄這個想法,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比較困難的“組織發(fā)起”工作,將這個話題伸引到QQ與微信話題的討論下,校園里,顯然qq更多可以負擔起連接更多人參與活動的功能,表白墻的傳播,或是一些校園群組里的傳播,可以迅速拉起一些活動的熱度,但這些顯然無法更好地解決需要更好地前期組織工作的問題,甚至將這些活動的范圍放大,可能一個校園里實時存在著更多這樣的需求與問題,這些也引起我們的無限遐想。
很多人都在回憶并且想回到大學時美好輕松的生活,對于QQ與微信,是否也有很多人在懷念著大學時滿是快樂與沒有很多拘束的qq空間呢?
四、我們需要怎樣的社交軟件
1. 對“小眾軟件”的評價
在所謂流量紅利消失的背景下,出現了一批所謂的“小眾APP”,名義上是可以滿足一小部分人的需求,而實際上我想沒有一個軟件的產品經理或是設計者期望自己的作品只能被一小部分喜歡而不是推廣向大眾,所以這類小眾軟件除了是一個宣傳的噱頭外,本質上是沒有真正了解到用戶真正需要的功能的與需求而只是簡單地抓住了一些用戶瞬時出現的頻率不高的需求,而造成了真的有一部分人在使用的假象。
實質上,人們之間的一些需求都是共通的,根本就不存在就只有一部分人存在特殊的需求這一話題,小眾軟件依然會有一部分人使用的原因在于他們有著強烈逃離其他日常軟件如微信的需求而不是真的這部分小眾軟件滿足了他們的什么需求。
在這類軟件中,最典型的就是一部分社交社區(qū)類軟件,只是將一些概念進行簡單地包裝或是對一些表面的問題進行修正就可以推出一個新的所謂APP,最典型的如為了解決好友間的交流問題就增加一些列需要回答問題后才能繼續(xù)交流的機制等等,即是用錯誤的方法來修正一個更大的錯誤,這樣可能永遠得不到正確的答案
2. QQ的優(yōu)勢
在市場上用戶受眾面比較大的軟件競爭格局中討論誰擁有將其他對手直接打倒的能力顯然是不現實的,大多數情況會是犬牙交錯的局面,因此我們討論以及進行思考時建立的前提就是如何準確抓住自身的優(yōu)勢而不斷擴大并看到劣勢而進行補齊,而滿足更多用戶的需求。
首先qq最大的受眾群體之一就是年輕人,也可以概括為學生群體,跟據前面的論證,可以知道qq目前的社交機制面對學生群體時是一個優(yōu)勢,讓學生可以更好地沉浸在自己的圈子里;另一部分就是已經脫離校園生活的群體,這部分人他們因為脫離了校園關系鏈而轉為工作關系鏈就會大大減少qq的使用,但他們并不會完全脫離qq,可能會偶爾在一些群聊中交流發(fā)言或是與之前的朋友進行一些簡單的交流,qq對于他們更多的是回憶或是工具屬性。
總之來說,qq的功能對于他們來說已經獲得不了太大的收益,棄用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所以如果將qq的用戶群體分為這兩類,如何進一步滿足這兩類人的需求呢。
首先是校園里的學生群體,因為圈子認同與身份認同而受到歡迎的前提下,我們就需要考慮的就是讓這種認同感與圈子的程度擴大,通俗來說,如果一個學校里的學生間存在者不同的關系鏈并有著多種形式的聯系,那么我們就可以考慮讓一個學校里的更多學生間產生更多種形式的聯系。
分析可知,中國每年的學生群體的總體數量是不會產生太多變化的,所以不用期望這部分群體有更多總體人數上的變化,而是在數量不變的情況下滿足他們更多的需求。
對于已經脫離校園的群體來說,原本的社交關系鏈也就是同學關系對于他們來說已經不值得花精力去維護,而一些諸如游戲開黑等群聊的功能也可能被其他一些更專業(yè)的平臺所代替,所以這也是qq最大的一個劣勢所在。
或者說,要想讓他們重新使用qq,就要把qq當作一個新的APP來做,依靠原本的社交邏輯是不可能再次把他們拉回來的,因此qq可以考慮開發(fā)更加開放的陌生人社交板塊,不寬泛地讓用戶自由組建社交關系,而是針對具體的話題、興趣等等維度讓qq變成一個熟人社交之外、可以供更多人放松與休閑的場所,用更開放的社交邏輯來重新喚醒之前這部分用戶逐漸沉默的表達欲望
3. 微信狀態(tài)可以和朋友圈形成互補嗎
鼓勵讓不發(fā)朋友圈,設置三天可見的用戶多多展示自己,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方向嗎?我們更多的是要分析為什么有些人越來越不喜歡發(fā)朋友圈,可能更多人給出的答案是朋友圈領導親戚太多,或者是沒有想發(fā)的內容,這是一個答案嗎?
我的觀點是這是一部分表面原因,更深一層的原因在于好友列表里的“同類”數量太少,看似這個答案和前面所講的親戚領導太多是一個答案,而實際上解決問題的時候一定是兩個不同的方向,如果是針對其他領導同事太多,我們可能是進一步完善分組機制,或是利用內容運營的手段促進朋友圈的內容數量。
而什么是“同類”太少呢,這是一個比例問題,當一個人的通訊列表中與自己是同類也就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數量太少時,他的表達欲望就會大大降低,這時候我們要解決問題的是如何增加通訊列表里“同類朋友”的數量,。
這個論斷也會回答另一個問題就是是不是因為朋友圈之間存在著一股似有似無的內容攀比風氣而導致一部分人不喜歡發(fā)朋友圈,顯然也不是的,在一個人的認知里會不斷跟據一些已經發(fā)生的事情來對身邊的人有一個評判,如果一個人掉出自己心中所劃定的同類范圍后,那么就不會存在對這個人的評價與關注心理。
所以發(fā)朋友圈的人和發(fā)微信狀態(tài)的人是大概兩撥人還是一撥人?我認為其中重復的人居多,也就是說發(fā)朋友圈的人也會發(fā)微信狀態(tài),而很少發(fā)朋友圈的人也幾乎不會設置微信狀態(tài),那么判斷說微信狀態(tài)會成為朋友圈的一個反面或是替補似乎也會不成立。
所以什么是微信需要做的事情?我認為一個值得關注的事情就是在如何維護微信私密性與熟人社交的邏輯下幫助更多用戶找到更多“同類”,這可能會成為微信出現下一個和微信紅包、小程序一樣現象級功能的方向……………
本文由 @丁騰飛本人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好了,這篇文章的內容發(fā)貨聯盟就和大家分享到這里,如果大家網絡推廣引流創(chuàng)業(yè)感興趣,可以添加微信:80709525 備注:發(fā)貨聯盟引流學習; 我拉你進直播課程學習群,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實戰(zhàn)干貨的推廣引流技術課程免費分享!